木桩一被拔除,浮桥上的闯军立刻撤退,组成浮桥的小船上已经堆积了柴草,捆绑船只用的绳索则是浸过油的,闯军一上岸,立刻点燃绳索,浮桥燃烧起来,分崩离析,向下游漂去。
这些火攻船都很小,所以火势不大,官军尽管手忙脚乱,但还应付得过来。很多护板上钉着的棉被被点燃了,船上的士兵七手八脚地泼水灭火,也顾不上放铳放箭支援岸上正在交战的友军。不少弓箭和火药都泡水了,棉被浸水之后更加沉重,加剧了船只的不平衡。
曹变蛟略微有些感到自己之前轻敌了,大半年不见,闯军的组织纪律性又有所提高,战术组织得当。但即便如此,闯军想超越曹镇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曹镇在单兵素质上依然有优势,组织度也不差,曹变蛟依然决定按原定计划进攻。
赵胜首先顶不住了,西岸的工事本不及东岸牢固,李茂春叛变时又带走了一批军事骨干,导致赵胜队的新兵比例太高,战斗力比其他大队要低一些。官军的船只也冲过了原来闯军浮桥的位置,向两岸的闯军放铳放箭。刘宗敏队中令旗摇动,示意赵胜队撤退,田见秀队向前顶住。两队交替掩护,缓缓后撤。
但是阴地关的主阵地还是没那么容易突破的,闯军据险防守,曹变蛟指挥官军连冲了几次都没能得手。闯军把仅有的五门炮都部署在了这里,用来杀伤官军的轻装步兵。孙守法那边即便得手也没有多大的意义,西岸没有重要目标,田见秀、赵胜两队人马打不过的话逃跑就好了。闯军的辎重、伤病员都在东岸,李文江、刘宗敏、刘芳亮、袁宗第四队人马集中在这里,只有拿下东岸才算真正打败闯军。
曹变蛟只能指望水路能有突破,可是水路的官军尽管在火力支援上表现不错,有的船只甚至装备了轻炮,给闯军造成了不小的杀伤,却无法登陆。一旦打开护板,就会遭到闯军的集中射击,岸上的闯军实在太多了,船上的官军人数不足,没办法强行登陆。
有一些闯军用箭射出钩子,钩住了官军船只的护板,几十人一起用力拉扯,不少小船直接被掀翻在河里,船上的官军掉进河里之后,即便能游到水面上也会被闯军射杀。这一招对付那些比较大的船只就没有用了,不过有几艘船的护板被扯掉了,躲在临时构筑的胸墙背后的闯军和船舷后的官军对射便占了便宜。
双方鏖战不下,由于地形的限制,两军都不能投入太多兵力,所以伤亡也不算特别严重。很快,闯军火力不足的问题就暴露了出来。没有稳定的地盘,就没有大量的手工业者和物资来支撑军工,闯军手上的羽箭、火药都太少,难以持续作战。随着闯军的火力减弱,官军开始登陆,负责指挥的刘宗敏亲自带队冲杀,到处封堵缺口,但这样的局面显然不能持久。
但曹变蛟始终握着最后一支预备队,他自己的家丁也完全没有出动。他宁肯对阴地关东岸阵地的攻击慢一些,驱赶民夫上前当炮灰,也得留下这支机动兵力抵挡闯军的后招。既然闯军人多,那么他们必然会分兵作战来发挥这一优势,曹镇不能只盯着前面的敌人死拼硬打,必须时刻提防后路。
曹变蛟的谨慎是有道理的,赵胜和田见秀撤退之后没多久,东南方出现了一面闯字大旗,李自成亲自带着李过、谷可成两队的骨干共一千多人杀了出来。
关隘防御不能只靠死守,必须主动反击才行,李自成把关内的指挥都交给了刘宗敏,亲自承担这个最凶险的任务。他们今天凌晨就从杨家山的小路出关,准备等到官军全力攻打关隘的时候,就从背后杀出。但曹变蛟始终没有投入全部主力,李自成也不能干等着,只能提前杀出。
闯军的第一波冲击给官军造成了巨大的混乱,后队的乡勇民夫四散奔逃。因为小路可以牵马通过,因此闯军也出动了骑兵,官军的轻装步兵在闯军骑兵的冲击下一触即溃,甚至有不少直接被挤入河中。
但是曹变蛟的家丁立刻投入了反攻,平地交锋,曹镇的优势便显现出来了。这些曹家高薪厚养的家丁们战斗力非常强悍,就算是和金军甲兵相比也不逊色。闯军打得异常艰难,在官军的反击之下伤亡很大,但大家都深知此战关系全军生死存亡,并不畏缩,仍然猛力攻击。
要是论士兵的个人素质,其实金军、明军、农民军三方中的精锐老兵都是半斤八两,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装备、士气和组织度。闯军的士气没问题,但是装备照官军差得太远,因为新兵太多,组织度也是有问题的。李自成统带的这一千多人是李过、谷可成二队中比较精华的部分,但是和曹镇家丁相比还是颇有不如。这些家丁弓马娴熟,经验丰富,而且和闯军一样悍不畏死。他们竭力向闯军反攻,甚至一度杀到了李自成的大旗下。
李自成的脑袋还是没那么容易摘的,张成率领卫队列阵挡住官军,官军的几次冲杀都劳而无功,留下了几十具尸体。
正面阵地上,袁宗第也杀出反击,两军搅作一团。这会儿才是真正的输死决战。曹镇被前后夹击,一旦崩溃有全军覆没之虞,闯军的阵地如果被突破,后果也是不堪设想。双方都发了狠,不顾一切地拼杀。
李自成的卫队是曹变蛟的主要攻击目标,只要拿下李自成,这场战斗就结束了。但是李自成的卫队都是闯军中最精锐的勇士,与曹变蛟的亲兵对阵也丝毫不落下风。曹变蛟渐渐发现不对,李自成的卫队后缩,李过和谷可成从两翼夹上,箭如雨下,曹兵死伤很多。曹变蛟意识到,李自成是以自己为饵,故意引曹兵陷入闯军的三面夹击。他立刻改变策略,集中兵力攻击靠河一侧的李过部。